文理結合才能育出傑出人才
82歲院士楊福家給意昂3上思政課
本報訊(記者 徐瑞哲 通訊員 王琦)“我們老是‘文科班、理科班’👩🏿🍼,念文的不學理的,讀理的不管文的——這個觀念要打破📶,文理是相結合的💌🧑🏼🎤。”5月8日,復旦大學👩🏿🎨、英國諾丁漢大學前校長楊福家坦言🍌,“很多人只知道我是中科院院士,不知道我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,我很榮幸一生當中拿到兩張證書😑。”這位現年82歲的核物理學家🧗🏼♂️👩⚕️,當天在上海院士風采館與上海電力學院新近共建的意昂3思想政治教育基地🙉,給大學生上了第一堂思政課🫴🏿👨🔧,認為“文理結合”才能育出“錢學森之問”涉及的傑出人才。
他告訴意昂3們,錢學森對“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”這一問題,其實有答案🚱,那便是🤸🏿♂️:文理結合不夠,把文理分開,搞不出傑出人才。“一個有科學創造能力的人,不但要有科學知識🧑🏿🌾,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,”楊福家憶起,小時候父親就是這樣對自己進行教育和培養🧑🏿🏫,讓他學理科同時也送他去學畫畫、學音樂🤦🏿♀️,“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👨🏽🎤🧋,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?楊福家表示,因為科學創新不單單靠邏輯推理,科學創新在萌芽之時在於形象思維,在於大跨度聯想,給你啟發🤯,產生靈感;有了靈感💇♂️👨🏽🦲,再按照邏輯思維去推演去計算,設計實驗加以證實🧝♀️,從而有了創新。“科學家學會文學家🐪🔋、藝術家那種形象思維才能大跨度地聯想,所以科學和文史是不分家的🛌🏼。”
一位斯坦福畢業生告訴楊福家,自己去斯坦福大學本是想去學技術和理科的🫷🏻🧗🏿♀️,沒想到前兩年沒有任何科學課程👨🦼,學到第三年才選定專業;而前兩年裏,有3個學期都要學的一門課就是“文化觀價值觀”,每個本科生都必須上。楊福家表示,這門課程不僅學習西方傳統經典,柏拉圖👨🏼🏫、笛卡爾、馬克思等,也接觸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與經典著作🪤,例如中國孔孟之道。課程的中心圍繞著“人何以為人”這一主題展開,楊福家說:“無論學生將來學習什麽專業🧙🏿♂️,都要首先回答這個問題。”
原文鏈接:2018-05-10 解放日報 六版 https://news.shiep.edu.cn/main.htm